网站整体出售 联系QQ 864580801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唐 山 新 闻 >> 内容

“出大力、流大汗”到“智能化炼钢”——从34年工龄老师傅经历看工业转型

时间:2023/11/14 19:44:55

中工网记者 李新媛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炼钢工人在钢花飞溅的五六十度高温车间“出大力、流大汗”,时常与粉尘污染作斗争,到如今推行“智能化炼钢”,现代炼钢工人通过操作程序提升炼钢效率,让钢铁产品走上了“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的生产路线。河钢集团唐钢公司首席操作专家郑久强正是以炼钢行业为代表的唐山市工业转型的见证者之一。
重建之后:师父全凭经验 徒弟理论融合
唐山市是位于河北省的一座北方小城,由于地处交通要塞、具有丰富的农副产品和矿产资源,一直享有“中国近代工业摇篮”“北方瓷都”和“冀东粮仓”等美誉。
唐山大地震后,这座具有百年历史的沿海重工业城市生产建筑损毁4.9万平方米。伴随着改革开放,唐山紧紧抓住全国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机遇,重建后以最快速度恢复发展并成为重要的工业城市之一,这与“郑久强们”的努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989年,19岁的郑久强从唐钢技校毕业成为一名最基础的炼钢“末助手”,4年后,他就成为了正式炼钢工——这是当时培养时间几乎最短的炼钢工。
炼钢工的工作环境是出了名的“苦脏累险”。由于社会待遇低下,很多炼钢工面临着“找不到对象”的窘境。初出茅庐的郑久强暗下决心:我得跟着师父把炼钢这门技术学好,凭借技术获得大家的尊重!
郑久强还记得初次见到师父的样子:师父在炉前甩着膀子干活,汗水从他因为长期炼钢而变得黝黑的脸颊流过,衣服都被浸透了。“只要肯卖力气,咱就能炼好钢!”师父告诉郑久强。
郑久强师父这一代的工人,很多都是中学文凭乃至小学文凭,全凭经验炼钢,师父怎么说,徒弟就怎么做。郑久强学着师父的样子,用肉眼盯着钢水的温度和成分,判断是否可以达到出钢标准。
炼钢温度一般在1600℃至1700℃之间,十分刺眼。郑久强一炉一炉地盯着钢水颜色看,时间长了眼睛又疼又肿,最后才练就了“火眼金睛”。但这双火眼金睛至今仍然无法直视强光。
“出大力、流大汗”到“智能化炼钢”——从34年工龄老师傅经历看工业转型
青年时期的郑久强 (受访者供图)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2年,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主办的全国钢铁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举办,郑久强作为唐钢工人报名参赛。
郑久强努力啃着晦涩难读的炼钢行业理论知识,尝试边理解边背诵。这股不达目的誓不休的精气神让他在一众本科生和研究生面前,取得了94分的好成绩,成为了理论考核的第一名。
也是这次比赛中,郑久强自信的一句“炉温1648℃”跟仪表显示温度分毫不差赢得满堂喝彩。最终,他以总分第一的成绩摘取了“全国炼钢状元”的桂冠,并成就了他“华夏第一炼钢工”的美誉。
通过比赛,郑久强隐约意识到:炼钢行业跟他刚刚入厂时已经有点不太一样了。炼钢行业飞速发展,炼钢工人的理论知识学习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振兴之时:不“迷信权威” 摸着石头探索创新
如何把掌握到的技术运用到企业生产中去,为企业创造更多效益?郑久强觉得,作为技术工人通过企业搭建的平台,掌握了精湛的技术,只有反过来将技术注入到企业发展,才是技术工人的价值所在。摸着石头过河的炼钢工们开始探索创新方法。
凭经验炼钢,很多老炼钢工技术娴熟,但却并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郑久强想学好如何炼钢,也想知道为什么要这样炼钢。
“出大力、流大汗”到“智能化炼钢”——从34年工龄老师傅经历看工业转型
郑久强(左一)和工友 (受访者供图)
“炼钢的过程中,如果炉内的钢水喷溅出来,就降低供氧强度。”师父这样告诉郑久强,却说不出理由。郑久强通过翻阅大量资料,终于知道这是因为炉渣中的氧化亚铁含量增高,与钢中的碳发生反应产生一氧化碳气体,导致喷溅。经过归纳总结,他最终得出“将氧化铁含量控制到10%左右就能避免这一现象发生”的结论。
脱磷是炼钢中的重要一环,一般钢种要求的磷含量在0.040%以下,一些特殊材质甚至要求更高。郑久强和同事通过对转炉脱磷中低温控制、高氧化铁、高碱度和大渣量这四个有利因素的分析,发现不同于过往的经验,其实在冶炼前期温度低时,更利于脱磷,只是碱度较低。
为了攻克这一问题,郑久强总结了“留渣操作”的创新方法。把上一炉的炉渣留下一部分用在下一炉冶炼,减少炉渣排放污染的同时,节省了新加入的石灰量。这种操作方法将脱磷效率由前期的10%至20%提升到了30%至40%,创造了脱磷到0.010%的记录,满足目前所有冶炼钢种对磷含量的要求。
2005年,唐钢装备升级,正式跨入了千万吨级大钢的行列,为千万名炼钢工提供了更高的平台,接触更精湛的技术。
自称在工作中“敢于打破常规”的郑久强没有料到,传统制造业即将由此走上智能化、高端化和绿色化的路线。
蝶变之初:走智能化路线 探索“一键式炼钢”
早在2009年,“郑久强创新工作室”就已经成立,后来被全国总工会命名为全国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在郑久强工作室的指导和培养下,已有三人成为国家级技术能手,十余人成为省市级技术能手。
“出大力、流大汗”到“智能化炼钢”——从34年工龄老师傅经历看工业转型
郑久强等人在智能化炼钢(受访者供图)
经过多年探索研究,郑久强和工作室成员成功组织并实施了“一键式炼钢”的智能化炼钢方法。干净整洁的主控室里,郑久强和徒弟们将操作方法编入程序,利用计算机控制炼钢操作。智能化炼钢可以按照指令实现自动出钢、自动装铁和自动吹炼,计算机可以根据需要自动将输入的原料铁水炼成目标钢种。
资料显示,2018年中国的钢产量占据世界的半壁江山。郑久强调侃,当时有一种说法在业内广泛流传:全球钢铁产量中国第一,河北第二,唐山第三。
智能化炼钢带来的变化不仅作用在生产效率上,更多是在炼钢的“精准率”上。通过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生产,冶炼出的产品档次也由简单的建筑钢材转变为最大的家电用钢和汽车板用钢,形成了稳定的质量体系。
自此,以郑久强为代表的炼钢工彻底摆脱了时代赋予他们的“出大力、流大汗”的刻板印象,更多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高素质产业工人成为炼钢工队伍的主力军。
来源:中工网

 
相关文章
  • 欢乐赚(www.huanlezhuan.com)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本站所有文章和图片均转载于网上,均注明了出处或作者,如有侵权请告知,本站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敬请谅解。联系QQ 864580801 冀ICP备1008610010号
  • Powered by baidu V4.0.6